top of page

【放榜以後:寫給這些年,我陪伴過的孩子們】




今年的榜單很長,也很亮眼。

康奈爾、史丹佛、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、Rice、UCLA、UC Berkeley、紐約大學、、、名字鋪排起來,看上去像一串極精緻的項鍊,一顆顆閃著光。

這些學校,是許多機構夢寐以求的榮耀榜單,也是許多家長眼中「成功教育」的最終章。曾經的我,也深信這些名字,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,是價值的象徵。


但放榜至今已近十天,我卻遲遲無法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名單。不是因為忙碌,而是因為內心有一份拉扯與糾結。我一直在想—這份成績單,到底要說給誰聽?又該怎麼說,才不辜負這些年來我陪伴過的孩子們?


這幾年因為疫情,我不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奔波,反而能更深入地陪著學生走過每一個學習階段,走完每一段申請旅程。我看著一位八年級時就加入我們的小孩,最後如願走進了他夢想中的學校。那所學校也許不是藤校,但它排名全美第35名,他已盡了全力,我看見了,也真心替他開心。


還有那位平常成績優異、但在申請季真的「直接躺平」的孩子,也收到了全美排名前20的學校錄取。說是躺平,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—他是真的擺爛,而我們則是一點一滴幫他把申請撐起來的。不過,不管怎樣,至少,我們接住了他。


也有不少學生,在申請過程中因為壓力太大,情緒爆炸、焦慮失控,有的甚至陷入抑鬱。逃避、不出現、與家人衝突,甚至完全無法面對自己。他們情緒崩潰的瞬間,我都記得;我們一邊安撫著家長的不諒解,一邊努力撐住這些孩子。


我也陪著許多孩子走過那個漫長的等待期,那些低潮與糾結。他們努力不懈,最終進入非常優秀的學校,只不過不是藤校 — 於是,有點失落。我看得見,也感同身受。畢竟藤校也就那八所,外加Stanford、MIT、UChicago……說到底,每年能爬藤摘星的孩子,就那麼幾個。


我還記得自己剛踏入這一行時,心中最渴望的就是能有學生進入藤校,那是一種自我證明,也是一種業界肯定。但當藤校錄取逐漸變得常態化,喜悅雖在,卻也不再那麼令我激動。讓我激動的往往是那些低分高錄的孩子,更重要的是我反而開始更在意這段陪伴的過程、這段相知相惜的緣分。


這些孩子,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。我既然以他們為榮,就應該在他們無論錄取哪所學校時都感到驕傲。為什麼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藤校那幾個名字上,而忽略了那些努力到最後一刻、卻選擇默默轉彎的孩子?


其實這一行,每年談論藤校或Top 10的學校,那幾位攀藤成功的孩子,他們手上都握著三、四封Tier 1名校的錄取通知,而我們其他九成的孩子,則是進入全美20到35名的好學校。他們的努力與價值,從來不該被忽略,反而更值得我們大聲說出來,去慶祝他們真實的成長。


很多家長問我:「你們今年的榜單呢?你們的數據有多少百分比進藤校呢?」

我理解,那些問題背後,是不安與焦慮的呼喚。但經過20年、陪伴過超過上千位學生,我更加篤定:最重要的,不是他們進了哪一所學校,而是他們能不能在這段申請旅程中,成為更堅強、更有自信、更理解自己的那個人。


幾年前讀過一本書,叫做《Never Enough: How Toxic Achievement Culture is Hurting Kid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》(中譯:《懸崖邊的學霸》)。我們正活在一個「永遠不夠好」的時代,好像只有最頂尖的結果才值得被肯定。但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,是欣賞努力的過程,是看見那些在巨大壓力之下,仍然願意保持真實自我、勇敢追夢的孩子。


他們這一代的孩子,可能會活到一百歲,而現在,他們才剛不到二十。未來還有長長的八十年,這一次的錄取,不會是他們人生的巔峰,也絕不是終點。


二十年來,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專業,也從未停止思考:「我還能為這些孩子多做些什麼?」如果有一件事我始終堅信,那就是—我要用我的陪伴,去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成長軌跡;我要用我的經驗和信任,為他們撐起人生第一場風雨,幫他們培養韌性,陪他們追求快樂而真實的人生。


所以啊,如果你問我,今年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?


不是榜單上那些閃閃發光的校名,而是這群孩子。他們曾經懷疑、曾經害怕,卻還是選擇相信自己、堅持到底。他們真的很棒,也值得被看見、被記住。


而我,也會繼續成為那個他們身邊的啦啦隊長,開心的跟他們說:「你真的很棒了」,然後真的替他們感到驕傲。

而我,也會繼續熱情地抱著他們,然後真心誠意地說:『我超愛你的!』,然後被自己感動到眼匡泛紅。


Must love students!


Audrey老師

NEO College Coach - 申請沒有捷徑 NEO帶你少走彎路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© 2005 by NEO Organization 

bottom of page